新闻中心

  培训项目 更多+
  在线教育 更多+
微信图片_20211214133409.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平台

qrcode_for_gh_8881cedb0364_430.jpg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平台

18210832384
  图片要闻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要闻

庐山杏林论坛(北京2011)“道以医显”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7-04-06 12:07:27      来源:      浏览次数:8063次

  2011年12月26日,由庐山杏林论坛、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中医古籍出版社联袂举办的“道以医显”高峰论坛于在北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为佳,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国医大师陆广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傅世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潘桂娟以及刘俊杰、于晓菲、陈其广、楼宇烈、张小军、王立、周晓菲、杜杰慧、彭措、赵永生、冯模健、冯琪、陈辉、肖成华等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从事中医药学、史学、哲学、人文社会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著名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医药学不但是民族文化传统与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还是中国的原创科学,正如习近平副主席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是因为医学必须道法于生养人类的自然,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实践成果的凝结。会议围绕中国文化与中医之道的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旨在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对中医药现代价值的深刻认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这次峰会具有主题深刻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参与的专家层次高、代表性广的特点,会议选择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8周年召开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吴刚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并发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号召。由于行业的特点,我们2007年开始关注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了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活动,历时三年,走遍了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塑造了这一中医药文化科普品牌,有效普及率中医药文化。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制定了一个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十二五规划”,提出了8个方面的任务,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引导,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今天的高峰论坛,无疑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大家对都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具有真知灼见,希望我们的研究、讨论、交流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建设,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的文化、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共同发展。

  张为佳在讲话中强调,中医药文化是整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脉络,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从今天与会者来自多个学科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责无旁贷,已经专门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并准备与东城区政府联合推出一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举措。同时针对普及科学养生知识的需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充分挖掘智力资源,配合中央的媒体,请我们的专家举办一些系列讲座。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有关安排,我院将特别考虑如何从文化层面来进一步诠释和研究中医药文化,在选题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国医大师陆广莘以及冯模健、王立、黄明达等表示,中医之道就是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天人合德之道。中华文明是中医文化的根基。“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规则。但最能体现和阐释“道”的莫过于中医。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医学包含着“人文道德、哲学和自然科学”三个层次的基本属性。“道”是统领,在“道”与“器”的关系中,中医首先跳出了“器”的思维而求“道”,寻求事物的基本形态,研究事物存在的基本属性,回答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规则,强调人与天地自然相统一。这种形而上的认识论,正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必要继续深入进行研究发掘,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道以医显——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书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一篇:中心召开 “我为中心(公司)发展建言献策”演讲会

下一篇:2012中国(杭州)亚健康与养生高峰论坛隆重举行

关于我们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电话:(+86)18210832384 ;地址: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2008-2017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nbsp京ICP备17067785号-1

网站制作:海大科技